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资讯 - 征文 - 查看新闻-
与书为友:八千里路云和月
八千里路云和月
——读《文化苦旅》有感
文/刘嘉怡
“于漫漫岁月间,
浪迹宇内,
周济天下,
一路伤痕斑斑,
而身心犹健。”
余秋雨先生在小叙中说到:“对我来说,《文化苦旅》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。”因其刚出世时饱受媒体非议与争论,秋雨先生被迫与他切割联系。但回头猛然一看,浪子这些年在外游荡却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。初读《文化苦旅》的朋友们都已经上了年纪,而我相信:时间和文字会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,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。千般荒凉,以此为梦;万里蹀躞,以此为归。
雨淅淅沥沥的下着,初冬的气息愈加厚重而绵长,氤氲的思绪缱绻而缠绵。合上书本,似心中千万重情感随着凛冽的寒风吹开了一道口子,千万般感慨一发不可收拾的奔涌而来。和着清冷的雨水照亮了夜路,让散发着黄晕的路灯也别具温情。又或者,翻开千百年前厚重的历史,原也有星光寥寥的时候。
《道士塔》一篇这样写道:“我要告诉他,把世间文物统统拔离原生的土地,运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览,是文物和土地的双重失落、两败俱伤。我还要告诉他,借口别人管不好家产而占为己有,是一种掠夺。”是的,这是一种掠夺。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,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,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,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。再小的个子,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;再小的人物,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。一个小人物为了打通洞窟不惜把珍贵的壁画毁掉,他却浑然不觉自己在践踏历史文物;更有甚者,把藏经洞无数经卷和绘画低价出售给外国学者斯坦因,使它们被盗运到地球的另一端。斯坦因是个残暴的掠夺者,他利用翻译家从敦煌掠走无数瑰宝。他启程回去时,我想,晚霞一定是凄艳的,九千多个经卷,五百多幅绘画。那里,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啊!最最令人憎恨的,是买办群体中的翻译家,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博的认知,深厚的根底,却将这种学识用来替掠夺者开路,实乃可悲!他翻阅着这些经卷,替他挑选,替他谈判,让斯坦因用极少的钱换取了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。多么令人扼腕痛惜!
秋雨先生在深深的痛苦之中,不得不将自己推入矛盾。假使我们足够勇敢,在他们返途中将经卷拦下来,我们又能怎么样呢?还有无数的“斯坦因”在虎视眈眈,而我们能怎么办,送回京城?不,沿途官员缙绅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。内外皆是掠夺者。这也是最痛心的地方啊!“长长一排车队,全都停在苍茫夜色里,由我掌管。但是,明天该去何方?这里也难,那里也难,我左思右想,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,大哭一场。哭声,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嗥叫……”当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承担我们的责任时,能怎么办?眼睁睁看着我们几千年文化瑰宝被运到异乡。这是一种多么痛心的错位。由此,不难得出:无论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,还是一个个体,都必须让自己不断强大,拥有与责任相匹配的能力。
内在的文化,将我们与过去相连接,并因而拥有一种“产生新时间”的能力,在寻找心灵原乡的同时,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奔涌而去。每一本打开的书,都是漫漫长夜。没有读书的人,看到的是别人画给他看的美好世界;读了一些书之后,你认识了黑暗和丑陋;读了更多的书之后,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,看到了希望和光明。想要更好地行走于世间,便要以书籍为阶梯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成时如朗月照花,深潭微澜,有不论成败的超然;败时仍水滴石穿,汇流入海,有“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”的傲岸。
秋雨先生涉过千条河,走过万里路,考察诸多古迹,在一个又一个夜晚沉思喟叹,最后写出了这本书。即使抛开“文化”二字,仅仅是去看一看祖国山河的风貌,《文化苦旅》也值得我们花时间一读。
枕边书香阵阵伴我眠,今宵有梦,梦中览尽八千里路云和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