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资讯 - 征文 - 查看新闻-
与书为友:人在他乡,做自己世界里的一道光
人在他乡,做自己世界里的一道光
文/李青秀
“风清月明星无垠,狗犬鸡鸣述流年,人在他乡夜不寐,楼望西月不见圆。”
无法改变的是历史,没有草稿的是人生,而我们终将无法感同身受的或许是每个他乡游子内心的孤独与心酸、茫然与无助、愤怒与煎熬,他们背负的或许是光宗耀祖的使命、或许是对于追梦的执着、或许是对于命运的不甘和反抗。当他们饱尝了世间的酸甜苦辣、人情冷暖之后,依旧可以轻描淡写的诉说起往事。读完陈泽尘的《人在他乡》之后,刹那间撩拨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防线。即使人在他乡为异客,依然要成为自己世界里的那一道闪耀的光。
《人在他乡》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,一群迫于生计、为改变命运而背井离乡的打工者们的社会经历。小说以“我”的视角为出发点切入主旨,以“我”的亲身经历为行动指南去发展主线,揭示了农村与城市文明的碰撞、人与人之间思想的差异,以及人自身行为与内心活动的斗争。那为了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工作而低声下气的祈求,那无数冷眼和嘲笑之下的卑微与无助……笔者用看似最无关痛痒的词语阐述,却尽显这一群打工者身在异乡曲折的生存状态。但好在“我”从不屈服、“我”也从不放弃。成功的概念因人而异,虽然“我”直至最后都没有大富大贵,但是“我”成功了,因为“我”生存了下来,“我”一直在努力成为自己世界里的一道光,而事实证明“我”做到了!
以前的我一直认为只要把书读厚,厚到可以映射出那个社会的贫富巨大差距,厚到可以感受出那个社会薄如蝉翼的人情冷暖,厚到把作者的创作意图、写作手法了解得清清楚楚,那就够了。而在今天,我忽然明白,我要把书读薄,薄到可以用三两句话准确概述,薄到开始体会文章的细节和人物的情感,薄到去钻研遣词造句的精专,薄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。书既要读厚又要读薄,既要学习又要思考。当我看到文中的“我”在上海茫然的生存了四十天,饿极了却只能喝水躺一天,不敢让自己醒过来;当我看到“我”遭受同工不同酬的待遇而依旧选择忍让,同情、可怜、凄凉、孤独、难受……这些都不是我的第一感觉,我恍惚间在“我”的身上看到了一束光,那束光穿透纸张直射出来,越来越近,越来越亮,闪得我睁不开双眼,那便是“我”内心的不甘和坚持。
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40天的坚持最终为“我”赢得在大都市得以生存的工作,隐忍和勤劳的品质最终换来了大家的信任与认同。在科院这个校园里,在湖南这座城市中,我与“我”同又不同,同在于我们都身处他乡,同在于我们对家人无时无刻的惦记和思念,同还在于我们一直在做自己世界里的那道光,都在异地他乡努力找寻着自己的价值。而不同又在于哪儿呢?我想,在于我比“我”幸运,我所处的时代国家安全、社会和谐、人民幸福,我所面临的机会繁多且绝大多数公平公正。而我又没“我”坚强,独在异乡的我会因为小感冒而委屈,甚而在听到电话那头父母关切的询问时不禁落泪,而独在他乡的“我”一人咽下了所有怒、哀、乐,只报喜不报忧。
小说的最后,“我”没有家财万贯,但是“我”仍在努力。我们都是无名之辈,也许到最后我们依旧做不到万众瞩目,但是我们不忘来时的那一份激情,不忘当初是为了什么而来,不忘自己当初是怎么来的,亦不忘自己要往哪里去。人在他乡夜难寐,但庆幸的是,尽管时代更迭,尽管处境不一,但是每一代华夏子孙的身上都从不缺乏那一道光,那一道属于自己世界里的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