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资讯 - 征文 - 查看新闻-
与书为友:致敬在历史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们
致敬在历史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们
文/祁一琳
从一介草莽到高级将领,是历史与个人的双重抉择。历史的天空给了梁必达不同的道路,使他从一个米庄的小学徒变成了一个革命者。而他一颗朴素甚至有些固执的心灵使他成就了这道路的光辉,即使在暮年,他的远见和见解依然令人惊心。
人物是虚构的,但是却可以窥见真实的面目。从他身上,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革命先辈的身影,他们或许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与训练,他们或许生长在落后的乡野,他们或许一开始冲动鲁莽粗鄙,他们是芸芸众生中微不足道的平凡人,但是他们却越磨越成器,一步步成长为英雄,成为这历史长河中的动人鳞波。相比那些书中成熟的革命将领,我更喜欢梁必达,在他身上,我能看见一柄剑是如何锻造出来的,起初不过是不起眼的矿石,在历史的锤炼中,终于成为了一把锋利的宝剑,这把剑曾向鬼子的头上砍去,这把剑曾保护了万千的百姓,这把剑曾经历文革的丢弃,最后,这把剑在春天重现光明。
梁必达起初的名字是梁大牙,书中对他的描述是一个左边多长了一颗虎牙的粗野大汉,因而他遭遇了韩秋云的拒婚。但是他给我的感觉更像水浒中的绿林好汉,大抵是鲁智深那种类型。他对《三国》《水浒》的故事过耳不忘,一个没去过正经学堂的孩子却能这般,可见其对他影响之大。而他在救被鬼子兵发现的韩秋云时,他毫无畏惧,一把刀舞得如银练飞舞,在瞬间砍断了鬼子的人头,展现了植入骨髓的原始英雄气概。以此为契机,他和陈墨涵等走上抗日的道路,原本他想选择国民党军队,主要是认为共产党有些“贫穷”,他想当兵吃粮,扛枪抗日。这样的想法是符合他当时一个米庄小伙计的身份的,权衡利弊,但是不可否认他抗日的勇气和决心。而陈墨涵却与之相反,而意见相左的两个人却正好走上了对方的道路,这是命运开的玩笑,但是幸好最终殊途同归。
梁必达加入了共产党的部队,在杨庭辉等人的帮助下,他一点点摆脱了狭隘,比如官僚主义、文化匮乏、江湖习性等。在文化上,他开始努力学习党内文件,认真写字,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梁式书法,还能将杨庭辉的指导完全化为己用。在军事上,他改掉了以往的英雄意气,不再鲁莽,将游击战发挥得淋漓尽致,并且还巧用战术保存己方实力,几次行动故意将功绩给刘汉英,使鬼子矛头指向国民党军队。在外交上,他为约翰逊的接风,已经颇具外交家的风度,他不动声色地获取了约翰逊的好感,让约翰逊对共产党的部队十分欣赏。在他晚年,接待切斯特顿时,表现出的是沉稳,是深不见底的外交家涵养。面对切斯特顿的挑衅,他的回答十分自信且有魄力,他对切斯特顿的穷追不舍并没有像年轻时急得跳脚,而是微笑着化解言语的利剑,但是仍有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豪气。
梁必达的成长过程并不顺畅,除却修身养性的克制与习惯,还有来自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迫。在党内曾遭受“纯洁运动”的他,要不是张普景的一时犹豫,差一点他就成了黄泉路上的一缕幽魂。当然这个汉子并没有因为这次打击而一蹶不振,在运动结束后依然生龙活虎,在逆境中他已经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豁达和勇气,我们所能看见的只有他在逆境中遨游一番和击水三千里的轻视。在文革来临之际,他被自己亲近的兄弟给出卖,被扣上各种罪名,和陈墨涵一起流放农场。初来农场,梁必达当然是委屈的,但是却只是一时,他与陈墨涵将生活过得很好,两人也因为一次喝酒而解开了多年的心结。在两人的交谈中,我们能清楚的看见一个戎马半生的老人的自白,年轻时莽撞,后又经受枪林弹雨和政治风雨,在感情上也是几经波折,但是他在回首往事时,却问心无愧。文革平反后,梁必达和陈墨涵再次彻夜长谈,陈墨涵为梁必达的远见而深感钦佩,梁必达已经预见了未来战争的趋势,而他愿意在他离职之前再贡献自己最后一点光热,给后面上来的同志交个好班。在书中,我们能经常看见梁必达现惊人之语,这些惊人之语是北斗星图的明星,一步一步完成了星图的绘制,从摇光到天枢,是他成长的轨迹,是他一生的积淀。
“这样一个人,一生六十余年,同金戈铁马打交道占去了三分之二强,他从一个乡野小镇的无知伙计,脱颖而出成为军队声名赫赫的高级将领,一生征战,胜多于败,几乎攻无不克。在漫长的道路上,几乎步步都有偶然因素,但是步步都没有走错,就像冥冥中有一颗太阳在他的头顶上照耀······”像梁必达的革命先辈们有很多,他们不是从学校出来的高知分子,是真正的“泥腿子”出身,他们在抗争中慢慢摸索,慢慢成长,最后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将领或士兵。他们中可能有很多人牺牲,可能在迁徙的战争中丢失了逝去者的痕迹,可能在动乱浩劫中苍老不已,可能在不知名的角落选择了平淡的生活。卷帙浩繁,但还是不能记录所有,但是他们曾经做过的努力、抛过的头颅和洒过的热血,是我们现今光影斑驳、与时俱进的国家这座大楼下的水泥基座。
走进革命历史博物馆,看着玻璃柜里的物件,一双草鞋,一封书信,都能勾起对革命先辈们的无限遐思。想象他们长征跨过雪山走过草地,想象他们在煤油灯下写下一封家书报平安。登上革命圣地井冈山,看这郁葱树木覆满山,一道又一道的山弯,冰凉甘甜的泉水,竹筒酒,红米饭,每一样都是革命先辈们经历的风景。抬望夜色,银汉稀疏,皓月当空,革命先辈们正如这皎洁的月光继续照亮着这漫漫长夜,也照亮着身为后来者的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