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资讯 - 征文 - 查看新闻-
与书为友: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
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
文/向薛峰
“千山我独行,不必相送。”这是诗词带给我的感觉。
自从第一次接触诗词起,我便觉得诗词是炎黄子孙的心灵朝圣与文化寻根,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,诗词可以带来无穷的魅力,但这种魅力不是俗套的、强制的,而是温润的、柔和的、浸染灵魂的,其中最能给我带来这种感觉的还是叶嘉莹先生。
前不久,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名单出炉,叶嘉莹先生位列其中,在社会上又掀起了一轮“诗词热”。说起来,我知道叶先生算极晚,大概高中时才从某本作文素材上得知她的事迹,她以前并不算火,这或许是这个浮躁时代的常态与悲哀,抛却传统,忘掉经典,皆为利往,皆为利来。可即便如此,叶先生依然安安稳稳地放下了一张书桌,重新告诉人们诗词的本来面目是清新,是纯粹。
进入大学后,有了更多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,于是便对叶先生了解得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感兴趣。先后看过了她的自选集,她对唐宋诗词研究的部分专著,关于她个人的传记电影《掬水月在手》以及影片同名书籍,还有其他学者对她学术成就和观点的研究作品,如黄意明的《掬水月在手: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品读》等等。每一次与诗词为友,与这些书和作品为友时,感觉自己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人生升华,就如同得到了一柄扫去心间万般不如意的拂尘,一剂戒骄戒躁的良方。
“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”,叶先生经常提起这句话,仿佛这是理解“国家不幸诗家幸,赋到沧桑句便工”的独家密码。从北京幸福的童年,再到战争烽火中的辗转飘零,大陆、台湾、香港、国外,在这些地方留下的脚印串起了她的一生。不知道她经历了多少事,熬过了多少悲伤、多少苦难,但她唯独没有忘记诗词,世界以痛待她,她却报之以歌,生命布满裂痕,她却让光照了进来。婚姻不幸,老年丧女,她用诗词治愈一生。
“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”,这是唐朝于良史《春山夜月》中的佳句,用来形容叶嘉莹先生极为妥当,虽然叶先生是位柔柔弱弱的女子,但同时又是位不让须眉的巾帼。上世纪70年代,已经是国外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,仍然愿意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,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旧坚持讲学,在南开大学开展研究,还捐出毕生积蓄3500多万元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研究,她的心里永远装着山河家国。
在叶先生的身上,我能看见诗词的力量,我能感受到诗词的美好,看过她写的一首又一首诗词,仿佛也亲身体会了一遍她的人生。每一个字,每一句诗,每一次句式的转换,每一处意象的营造,每一种包含故事的心境,都带给人与众不同的体验。她读书究理,吟诗写词,她发散先贤留下的那些诗词背后的感情,抚慰了千千万万个真真正正的伤心人。突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原来早就有人经历过,我虽然不幸,可天底下的不幸者,又岂止我一个?当一个人从自身的痛苦中抽离出来,开始能够体会到其他人的痛苦时,也就得到了某种解脱。
她的诗词中有“杨柳依依”的《诗经》,有“菀彼青青”的《楚辞》;有采菊东篱的陶渊明,有游山玩水的谢灵运;有醉酒当歌的李白,有白发苍苍的杜甫;有挑灯看剑的辛弃疾,有回首嗅青梅的李清照;有淡云,有清风;有灞桥月,有章台柳;有依山白日,有落日长河;有城春草木深,有夜来风雨声;有白草红叶黄花,有小桥流水人家;有一整个儿世界,有数不尽的先贤。
《感动中国》组委会颁奖词这样写道:“桃李天下,传承一家。你发掘诗歌的秘密,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。转蓬万里,情牵华夏,续易安灯火,得唐宋薪传。继静安绝学,贯中西文脉。你是诗词的女儿,你是风雅的先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