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资讯 - 征文 - 查看新闻-
与书为友:一个人的队伍
一个人的队伍
——读《24个比利》
文/韩晓洁
在图书馆的书架上,这本书后面关于多重人格的介绍深深吸引了我,我要推荐的就是这本《24个比利》。
这是美国作家丹尼尔·凯斯创作的长篇小说,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:威廉·斯坦利·米利根,简称“比利”,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,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,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,人格多达24个。
1977年,美国俄亥俄州连续抢劫案嫌犯比利被警方逮捕,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。经过调查,发现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,这些人格在性格、智商、年龄、国籍、语言、性别等方面都各不相同。他体内的人格可以互相交谈、下棋,互相控制对方的行为,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个大厅中,谁走到大厅中心的一盏聚光灯之下,谁就是现在控制比利身体的人格,但这些人格互相都不会知道对方干了什么,所以比利接受治疗之前的生活是极其混乱的。
In solitude, be a multitude to yourself.
在孤独中,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。
作者丹尼尔·凯斯在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第一次见到比利。比利要求凯斯记述他的故事,他希望世人了解他的精神疾病。凯斯对比利的情况存有疑虑但又颇感兴趣,他在《新闻周刊》看到题名为《比利的十副面孔》的文章,这进一步地激发了他的好奇心,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。《24个比利》是一本典型的纪实小说:关注有深远影响的热点新闻事件,作家花大量的时间做调查、访谈,叙述时使用第三人称,小说中的人物、地点与相关机构绝大多数均为真实名称。
“我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,躺在空空荡荡的洞穴里。我干裂的嘴唇中渗出了唾液,说明抗精神药物正在与我的精神、灵魂和肉体搏斗。我能抵抗药物,还是药物最终会战胜我?我是为了躲避铁窗之外的悲惨命运才来到这里的吗?与社会不相容的灵魂已经被扔进了垃圾箱,它还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吗?困在这钢筋水泥铸就的箱子里,对着一面不断嘲弄我、向我逼近的墙,我对人类能有什么贡献?”
多年来,社会各界的争议声音从未断过。有罪还是无罪,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辞。伤害与伤痛,活生生摆在那里,没有人能够完全忽略。是受害者还是罪犯,是该被同情还是被毁灭,这样的声音,一遍又一遍地挑战着比利脆弱的神经。
“老师”——这个可能一直都存在的人格,有着比利四岁到现在完整的记忆,正是在他的帮助下,作者才理清比利人生的脉络。“老师”在追溯自己“从哪里来”时,发现了父亲自杀的真相和母亲品行的瑕疵,或许比利少年时潜意识知道这些。原生家庭的不幸导致了一个少年的悲剧,“当悲伤太多的时候,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,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”。从无望到有希望再到绝望,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挣扎、反抗、无奈,比利的多重人格或许就是这样产生的。
在书的结尾,比利精神深处的聚光灯边不再是各行其是的各个人格,而是一具具尚未封闭的棺木,有些棺木里躺着等待命运的人格,有些棺木则因为一些年轻孩子对生命还抱有希望而空着。
这个世界不是只有阳光和温暖,在不为人知的黑暗处,还有太多的人因不幸的经历而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凄冷悲痛,在经历了酷寒刺骨的折磨后,他们那脆弱扭曲的心被自己用层层外壳包裹住,拒绝外界的进入和拯救,在曾经的阴影里孤独地活着,难以解脱。
比利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,还是个不幸的受害者,真假更难辨析,尘埃尚未落定。也许,有时候,现实比戏剧更离奇。